平湖文化礼堂“村民自管+乡贤助堂”让“礼堂文化”更有生命力
一是探索创新,将文化礼堂交给村民管理。独山港镇聚福村有一座“文革”时期的礼堂-运港文化礼堂,2013年运港文化礼堂被收回重新修缮后,成为了文艺团队排练及演戏、看电影和开展其他各种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。但由于老礼堂的位置离村部较远,平时的运营管理就存在着很多不便,为此,聚福村通过摸索创新,提出“村民自管”的自我管理模式。村里给经常来文化礼堂活动的文体爱好者配备了活动场所的钥匙,主动把场所交给他们自主管理。如村民马大妈住在礼堂附近,时间较多,村里了解情况后把钥匙交到了她手里。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,她每天早早地把礼堂打扫干净,随时敞开门来迎接村民。
二是大胆尝试,村民从参与者升级为组织策划者。文化礼堂建成后,如何用好文化阵地功能是关键。独山港社区的陆沼文化礼堂是一个五星级文化礼堂,功能设施十分完善。为了让村民能够自行组建队伍到文化礼堂里开展活动,切实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文化礼堂的使用率,独山港社区在充分了解村里的“资源清单”和“需求清单”后,试点社会化运作,引入上海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社会组织,参与礼堂管理运行,开展礼治家园项目,成立“文化礼堂自管会”。自管会成立后,多次以开放空间的形式让村民开展了参与式的讨论,进一步了解村民的诉求,引导村民们积极参与文化礼堂各项活动,为办好文化礼堂出谋划策。
三是因地制宜,引入乡贤力量助力文化礼堂。为了给文化礼堂注入新活力,真正实现“门常开、灯常亮、人常来”,独山港镇探索尝试“乡贤助堂”制度,发挥他们在思想引导、道德教化、文化熏陶中的作用。通过物色知书达礼、德高望重、热心公益的乡贤,由村、社区聘请其成为“驻堂乡贤”,让乡贤参与文化礼堂的建设、展示讲解、主题宣讲和礼仪民俗等活动。比如,运港文化礼堂深入挖掘当地的杜布文化,并邀请本村乡贤、平湖杜布非遗传承人姚爱英老师成为驻堂乡贤,姚老师积极参与杜布馆的策划设计,不仅走访乡邻,征询建设意见,还在村民中收集纺具等老物件,带头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杜布文化,杜布馆建成后,姚老师又兼职讲解传播杜布文化、传授土布纺织工艺。星华文化礼堂、衙前文化礼堂结合本村的抗战历史资源,邀请退休教师-朱赴农老师成立乡贤工作室,通过开展抗战故事宣讲服务、现场感受,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礼堂文化之中,使村级文化礼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。